循迹·溯源:重走齐越路

作者:    时间:2024-12-23    阅读:



作者:李美瑄,贾智奥(文)贺振杰(图)

时间:2023年8月2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承继红色基因,发扬齐越精神,2023年7月22日,西北大学“启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委、城固县教育体育局、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朗诵协会携手,来到国立西北联大旧址,在这里举行了循迹西北联大旧址,溯源齐越精神的活动,并参观了西北联大旧址博物馆。

今年是中国广播诞生百年,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六十周年。在百年交响与一个甲子经纬交织的历史时刻,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师生开启重走齐越路的帷幕。

来到西北联大旧址,眼前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四合院的样式,有着圆拱形的门窗。二楼是教室,回廊相通;一楼是当年教师办公室,还有几间用来做小图书馆。走进院内,有一汪水池,近旁一棵古树已逾百年。站在院子中央,仿佛可听到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

山水之间,上下天光,相得益彰。仿佛,这里的读书声从未间断,同样延续的,还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而齐越老师也是在这里度过了自己勤奋刻苦、寻求救国图存的大学时光。

在这里,王馨雨同学、贾智奥同学、毛睿孜同学朗诵了《永不消逝的声音》,83年前红色电波第一次飞向天空,把延安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开启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史的第一页。

“谁说声音是无形的,易逝的。我深深地相信,献给祖国的声音,如洒在神州大地的种子,将开出不败的鲜花。”在学生代表薄润泽同学领读下,大家齐诵齐越塑像铭文;齐越精神永续传承,西大播音学子依次走至院落中央,诉说对齐越事迹、齐越精神的理解及感悟。

西北大学齐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东华教授说,“齐越老师在这里大声的朗诵普希金的《自由颂》,他在这里参加学生进步社团,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他从这里走向革命的道路,他从这里奔赴陕北新华广播,所以我们走到这里是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初心和使命的重温,我们也想以此为契机,重走齐越路,再塑我们的理想,承继红色基因,发扬齐越精神,西大播音启声团队永远在路上”。

齐越老师终生奋斗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上,始终践行“延安精神”,正如齐越老师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正值中国广播诞生一百年,作为齐越老师母校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子,更要坚定信念,继往开来,应时而变,传播时代强音,始终弘扬“忠诚、敬业、爱民、廉洁、奉献”的齐越精神,肩负党的喉舌重任,传达人民的声音。


铭记艰苦岁月 永驻西北联大精神

随后,西大学子参观了西北联大旧址博物馆。

抗战时期,平津沦陷,江浙易手,为了留存高等教育的火种,部分高校师生西迁南渡,来到城固。在这里开风气之先、传播马列思想、推动当地科教文卫事业……城固给了他们一处安放课桌的地方,他们回赠城固的,是留存至今的精神财富。

在博物馆里,“西迁南渡到城固”“城固—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等展签,介绍了西北联合大学的形成和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便是西北大学的前身。

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在城固办学八年,被誉为“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圣地”。黑板上“抗战到底”四个大字,铿锵有力,这间教室不禁让西大学子驻足凝视,他们坐在满是划痕、被岁月腐蚀严重的课桌前,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西北联大师生热血沸腾的抗战动员现场,西大学子深刻感悟到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西北联大师生团结御侮、自强不息、兴学强国的决心。

博物馆里陈列的每一件展签,珍存的每一件物品,好像都在诉说着西北联大时期发生的故事,这里留存下来的红色印记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西大学子驻足凝望。西北联大“爱国主义、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兴学强国”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人,它不仅是特殊的时代精神,还是我国高等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没有西北联大扎根西部的奉献与牺牲,便没有今天覆盖整个西北的郁郁葱葱的大学之林。

追寻齐越老师的足迹,接受齐越精神的洗礼,参观国立西北联大旧址,追根溯源,每一位西大学子已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使命责任永担在肩,让初心薪火永相传。

时光回响,梦想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