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深入了解我国乡村发展现状,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希望守护,乡村振兴”实践调研小分队于2022年8月10日,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想对这个实现发展巨变的脱贫攻坚模范村一探究竟。

大湾村位于花石乡西南部,地处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环境优美的帽顶山脚下,平均海拔800米以上,东与国营打草坪林场各原水竹乡交界;西与果子园乡相邻;南与国营马宗岭林场接壤,北与茶棚村相连。生态好,风景优美,漫山青翠,是我们对大湾村的第一印象,也是大湾村发展根基。
8月11日一早,我们小分队就来到了大湾村村委会,这里同时也是大湾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与热情健谈的村委会汪建国主任的交谈,我们了解到了大湾村这几年的发展概况。对于大湾村来说,有一个时间点很关键,那就是2016年,2016年4月24日下午,习主席来到了大湾村,并走访村民,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自此开始,大湾村受到了广泛关注,频繁进入大众视野,也获得了更多发展机遇。
2019年,大湾村初步完成脱贫攻坚工作,并开始招商引资,比较知名的茶厂、十里大湾漂流,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前后投入建设的,这在拉动经济为村民创收的同时,无疑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但我们也了解到,虽然这几年人口有所回流,但大湾村的主要人口组成还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尤其以50~60岁的男性为主要劳动力,年轻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还是倾向于留在乡镇。或许未来,养老将成为大湾村要面对的新问题。与过去相比,大湾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第一产业为主,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到现如今一产和三产结合。一产以种植灵芝、天麻等经济作物为主,三产以旅游业为主。


谈到未来,汪主任表示,机遇与挑战并存,任重而道远。或许大湾村与过去的自己相比,的确是飞速发展,蒸蒸日上,但与同期其他发展程度更好的其 他乡村比起来,还远远不及。不过,发展的问题要用发展解决,从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整洁的道路环境、汪主任充满信心的眼神和这钟灵神秀的皖西山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更好。
当天下午,队员们带着对小镇特色旅游产业的好奇与憧憬,一同前往金寨县“大湾慢谷·幸福小镇”,探寻特色乡村的经营模式。位于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幸福小镇,是安徽省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也是大湾村生态旅游的重点项目。小镇以“红色、茶山、民宿、生态”四种旅游要素为依托,构建“古田慢生”生态休闲旅游圈。
来到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被群山环抱的徽派风格建筑群。我们走进建筑群,来到了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这里也是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展馆中陈列了许多大别山人民的务农工具和生活用具。我们看到了翻土用的木犁,巧借畜力,提高了翻土效率;看到了各式木匠工具,墨斗弹线用来矫直,刨子修平木料表面;看到了古代当地人的传统服饰,腰带用来擦汗紧身,布条裹腿以利上山;还了解了传统民居的墙垣和山墙…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别山区人民的生活智慧,也让我们感受了这片土地上一脉相承的勤劳美德。
展馆旁边有各式各样的民宿,例如建于视野开阔的高地的携程度假山庄,还有和展馆相连通的古建筑民宿…民宿特色不同,档次不一,可以满足多元化需求。然而格外引人注目的却是一座不起眼的老屋,那就是陈泽申老人家,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地方。在家中,陈泽申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自家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大湾村的发展。六年前,在这个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乡亲们说脱贫措施,如建立光伏发电站、种植茶叶、发展养殖业等,习近平表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产业要适应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完善。如今的大湾正按照当年的方向稳步前进。
路过各式民宿,我们又走访了党员学习基地——“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以及小镇产品展示中心。我们在展馆了解到金寨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近年来,大湾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已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路,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相映”的精准扶贫之路,成为“脱贫攻坚”示范村。在展品展示中心,讲解员为我们介绍了琳琅满目的多元化农产品。有粗加工的竹笋、桑植木耳,有调配的果蔬粉、葛根粉,还有茶叶加工成的山茶油等。

民宿与展馆相间,生态共文化而生。在经过第一天的访问和参观,我们收获满满,看见了大湾村的勃勃生机,也仿佛听到了大湾村人民的笑声,在这绿水青山之间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