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西大校友访谈”专项计划 | 情系玉兰——西大校友访问实录

作者:    时间:2022-08-19    阅读:


【热爱与怀念并存,坚韧和收获长留】

在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为了挖掘优秀校友与西大的故事,来自“情系玉兰——西大校友访问实录”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队伍成员黄晓芸于7月26日晚在微信平台对校友高泽阳进行了线上采访。

高泽阳,2016年进入西北大学,就读新闻学专业,2020年本科毕业。本科期间,曾因成绩优异去台湾淡江大学交流学习,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某事业单位从事党建工作

“当时是热爱,现在是怀念”

高泽阳当时是根据高考分数排名和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报考了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并且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高泽阳同学与西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认为“西北大学是非常‘公诚勤朴’的学校,它是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情。每年学校的经费非常少,但是总是能做出非常大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对学校感到非常敬佩”。

大一刚入学的日子是他觉得收获最大的阶段,“成长很迅速,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交到了很多朋友。”当被问到比较难忘的人时,他第一时间就回答了“舍友”, “四年相处下来,感情非常深。现在我们也经常在一块聊天。我知道很多同学大学毕业后都和大学同学联系比较少,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聊天,所以我觉得收获了挺好的友谊”。

毕业之后,高泽阳也通过互联网时时关注着母校,“我关注了西大的公众号,学校在近几年一直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各方面的制度也更加合理,分数线变高了,受学生喜欢的郭校长也要走了......”当被问到,如果用几个简单的词汇来形容当时和现在对西大的感情,高泽阳同学说:“当时是热爱,现在是怀念” 。

赴台交流,成就高光

2018年8月,高泽阳和舍友一起去台湾省淡江大学交换学习,于2019年1月结束。在此期间也收获了许多,这段时刻也被他称为自己在西大的高光时刻。“西大和淡江大学开展的交换活动给我提供了一个外出交流的机会,这是西大给予我最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在淡江大学就读期间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西大的老师也会及时地帮助我们来解决。”这段交换学习的经历也让高泽阳感受到了我国两岸教学风格的不同,“台湾省更强调宽松且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在课堂上吃早餐,有些老师甚至鼓励这种行为,认为这样会使学生更加放松。课堂也多以讨论交流为主。”除了教学风格的不同,两地对于新闻学的教学内容也不太一样,“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台湾省更强调新闻的客观性、中立性。但是实际上,我发现那边新闻行业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会有一些虚假新闻,也会经常找一些吸引眼球的内容,其实并没有完全贯彻在课堂上强调的客观性原则。”

此外,高泽阳还提到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工作后能用到的不完全一样,也提醒新闻专业的同学,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加强实践,多多实习。

“西大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们了解到高泽阳同学在校期间不仅收获了丰厚的友谊,而且被学校浓浓的学风和公诚勤朴的学术氛围深深影响着,促成他对于母校的热爱。他感觉学生时代和工作期间是有很大不同的,他说,课堂中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性的内容,相对来说实践性不足,等真正走向工作岗位了,会发现和学生时代有很大的差距,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学以致用。而西大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能够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轻言放弃。正如他所言,虽然已经毕业了,但是母校的精神还在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人更加地怀念。

通过采访了解到,如今所从事的工作是高泽阳同学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西安一家建筑国企上班,因为在那里工作比较辛苦,需要接受996的工作模式,得经常加班,对于刚出社会的他来说非常地不适,所以他就决定辞职回家考取事业单位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来说,高泽阳同学建议学弟学妹多多利用业余时间去实习,多去了解社会的需求。对于还未选择报考专业的学弟学妹来说,在选专业之前一定要了解好各个专业的内容,尽量不要选择偏冷门的专业,否则之后在社会上不太好就业。针对已经选好专业的学弟学妹们,他建议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辅修第二学位课程,为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

今年恰逢西大120周年校庆,在采访的最后,高泽阳同学也表达出对母校的祝福,他说,希望西北大学在未来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补助,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望母校能够再创辉煌!

【我与西大妈妈的缘分】

为了迎接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挖掘优秀校友及其与西大的故事,来自“情系玉兰——西大校友访问实录”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队伍三名成员于7月23日下午在长安校区对校友郝培阳进行了采访。

郝培阳,2017年进入西北大学,就读法学(知识产权)专业,同时辅修金融学专业。2021年本科毕业,拿到双学位证,同年保研至西北大学,现为法律(法学)专业研二学生。本科期间,曾担任法学院健美操队队长,曾加入学校权益部。研究生在读期间担任班内团支书一职。

记忆里的深刻

回忆起在西大度过的五年,郝培阳似乎对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尽管今年已是在校的第五年,回想起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她还是清楚地记得当时入校的情景,“当时是爸妈送我来的,刚来就是既紧张又期待,紧张的是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担心怎样和舍友和老师相处,期待的是大学的生活和如何度过这四年的时光”。但是她的紧张和担心很快就消除了,随着慢慢相处她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和优秀的老师,她们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帮助和感动,陪伴她度过快乐或难过的时光,是她大学四年最宝贵的财富。郝培阳回忆说“我舍友还有班里的同学都很好,热心、热情、善良,是能付出真心的朋友”。

当问及在西大的高光时刻时,郝培阳谈到她的高光时刻不是获奖和保研,而是在大一时参加的健美操比赛。“当进场时听到法学院同学喊我名字的时候,我觉得那是我的高光时刻”,此后,她也与健美操有了很深的缘分,大二成为法学院的健美操队长,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使她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丰富了她的学习生活,为她的大学时光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保研之路,郝培阳感叹自己很“幸运”。她说自己的成绩不算非常拔尖,在确定保研名额之前正在积极准备研究生考试,每天与朋友相约图书馆学习,很感谢在此期间陪伴她的舍友同学和在课程上给予她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也逐渐清楚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追求方向。之后学院扩充保研名额,她以最后一名的成绩成功保研至西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幸运是对勤奋者的奖励,这不止是她的幸运,也是她努力的回报和与西大的缘分。

与西大的感情

郝培阳同学在本科时就读于西大法学院,因此她见证了西大这五年的变化与成长,她表示西大这些年无论是教室的设施上,还是同学们的空调,生活保障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向好的发展。她认为这五年不仅见证了西大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从一个懵懂的小孩慢慢学会在生活上照顾自己,渐渐独立,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楚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

在问到她在西大就读时较为触动的事情时,她为我们讲述了她文化课之外丰富的课余生活。郝培阳同学表示在学校健美操队的那段时间是她大学生活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与学弟学妹们一起训练、运动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在疫情期间,她作为层长负责通知传达和组织工作,她表示西大在疫情物资发放和设置按楼层做核酸机制这些方面令她感触很深,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也带来了新的友谊。在采访时,我们询问到哪一个词汇可以来形容她对于西大的感情,她回答到“家”,西大给了她家一样的感觉,这种感情是疫情时期发放的暖心物资,也是食堂卫生间充足的纸巾,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是熠熠生辉的人文关怀。

学姐寄语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询问郝培阳对西大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她表示学习虽然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不能是生活中的全部,因此要注重各个方面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也好,还是跟朋友的人际交往也好,都是学弟学妹们需要注意的,同时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在问到她对于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有何祝福时,她表示自己非常幸运可以为西大庆祝她的两次生日,她说:“非常荣幸能够陪伴西大度过她的115岁生日,也度过这个120岁的生日。还是希望西北大学能够越办越好吧。”伴随着对西大妈妈诚挚的祝福,我们的采访也接近了尾声,通过这次采访,我们对于西北大学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同时也被西大学子对母校深厚的感情而触动,西大对于学子们衣食住行的呵护与关怀,默默无闻的付出与爱令人动容,希望她能在未来越办越好。

【心系西大,与之同行】

在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为了挖掘优秀校友与西大的故事,来自“情系玉兰——西大校友访问实录”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队伍成员李青与7月25日晚在腾讯会议平台对校友宋嘉曌进行了线上采访。


宋嘉曌,2016年进入西北大学,就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20年本科毕业。本科期间,曾加入学校电视台社团、学生会实践部,大四曾在西安市区级融媒体实习。现在深圳市某区委党校工作。

“再回西大很多基础设施都翻新了”

2020年毕业的宋嘉曌,当被问到毕业后有没有再回学校看看时,她表示:“毕业后因为想念学校周围的饭菜,会回去和朋友小聚一下。”除了个人原因之外,2021年底西安爆发了新冠疫情,宋嘉曌和当时所在公司的其他校友回学校捐赠物资,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学校的很多基础设施都翻新了。“其实肉眼可见的就是毕业之后西大建好游泳馆、体育馆,然后我们的一些设施也进行了翻新,这些都是毕业生非常羡慕的事情,还有就是建好了硕博楼,让新的硕士还有博士能够住进条件更好的公寓。”

毕业两年,除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外,让宋嘉曌觉得没有变化的,是一回到西大,那种熟悉的感觉。她说到:“哪怕我后来见到的这些学生是我不认识的学弟学妹,但是他们给我的感觉还是非常的亲切,让我好像一下又回到了我的校园时光。”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疫情中的西大关怀”

2021年底疫情期间,西大整个校园处于封控的状态,为了保障学生们的饮食,食堂的许多叔叔阿姨直接将铺盖、生活用品搬到了学校。“因为我的手机微信里面加了非常多的西大同学,从朋友圈能够看到这些同学在转发与西大相关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疫情来了之后通知要封控,我们的后勤保障人员,比如说食堂还有宿舍这些阿姨叔叔,他们的食宿、保温保暖这些问题,在当时我们西大师生的关怀下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嘉曌同学回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还是觉得非常感动,认为西大的同学们都非常可爱。“大家用各种各样的篮子呀盆啊,还有做的袋子去送饭,虽然我没有亲身参与这件事,但是它也对我有了一个很大的影响,让我觉得西大真的是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学校。”

从2016-2020,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让宋嘉曌提起来觉得很开心也很满意的一件事,就是餐厅的食堂阿姨打饭时从来不会出现“手抖”这种现象,“你想要多一点的饭菜,阿姨就会给你打的很多,不会像网上说的所有的食堂阿姨都会“手抖”,给大家打饭打菜的特别少,没有这种现象。所以我觉得这个虽然只是一个很细节的小事,但是却能够一直温暖人心。”

离校以后——探索之路

2020年的盛夏过后,宋嘉曌带着憧憬开启了自己新的阶段。在本科毕业之后,宋嘉曌希望能够成为一名研究生,也想继续在学术方面有所钻研,但是很遗憾,自己没能够实现这个梦想。之后她便向老师们和同辈的人学习,请教相关的就业经验和技巧。“我觉得找工作这件事情第一就是要看自己热不热爱,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你只有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别人认可你了,你才会更加的把自己的的精力投入到这件事情中,才能更热爱这件事情”。

在毕业的两年期间,宋嘉曌有过两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西安市的一个国企,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她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看看其他城市的人文风光,体验另外一种生活节奏,所以在面对一个新机会的时候,她又选择来到了深圳,目前是在深圳某区委党校做行政工作,她在当前的岗位上也能够使用到播音专业的相关知识技能,除此之外也能接触一些之前没有触碰的领域。

当问及工作之后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时,宋嘉曌认为忙碌是常态,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应该做的事情。“我觉得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很多职业中工作和生活,并不是完完全全被一刀切开的。我们可能并不能做到下班后就是我的私人时间,现实中可能是我的工作和我的生活,这样相互交叉在一起的”。宋嘉曌也十分坦诚地告诉我们她自己比较幸运,目前工作期间还没有遇到什么大波折或问题,只是发现对于社会的总体感知与学生时代的感知有所不同,在面临这种情境下,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不断提升自己,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去迎接未来。

在就业整个过程中,除了收到老师同学们的建议外,宋嘉曌认为西北大学给予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在西大学习的四年,宋嘉曌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学到了本专业的知识技能,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下学到了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也为未来走出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找工作以及就业之后,宋嘉曌谈到社会总体上对于西北大学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对于西大毕业的学子就会给予多一分的信任,这对于每个西大学子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

在采访接近尾声之际,宋嘉曌为西北大学建校120周年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她说:“祝我的母校生日快乐,带着身后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里越办越好,硕果累累,创造新的辉煌”。通过此次采访,让我们对于西大给予学子的关怀和影响又多了一份了解,每一个西大人毕业之后都没有忘却母校,公诚勤朴的精神依然深深铭记在心。

【治愈的人和温暖的家】

百廿西大,桃李芬芳,西北大学120周年在即,为献礼校庆主题活动、挖掘优秀校友与西大的故事,来自“情系玉兰——西大校友访问实录”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队伍成员于7月28日上午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对校友张千禧进行了采访。

张千禧,2018年进入西北大学,就读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22年本科毕业,同年保研至中科院地理所。本科期间,曾担任城市与环境学院辩论队队长,18级人文地理班学习委员,成绩优异。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SCI JCR-Q2分区《Land》发表研究成果,在土地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朴实”西大

谈到对西大的第一印象,张千禧脱口而出了“朴实”,作为校训“公诚勤朴”的一个方面,西大的朴实形象深入人心。而在张千禧看来,“朴实”一词不仅是第一印象中的小小的四方校园,更是历经四年相处后对西大和西大人的最高评价。“朴实”一词概括了很多方面,不论是西大纯粹严谨的办学理念,还是每一个西大人身上踏实、真诚的态度,这个小小的校园像家一样给予了她温暖和力量,这都是令她无比怀念和不舍的。她说:“我们身上是有学校的烙印在的”,西大人能够专注在办学和培养人才上,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希望,并为之努力奋斗。张千禧坚信怀揣着西北大学师生的团结与凝聚力,不论日后在哪里遇到了西大人都能一起努力奋斗、劲儿往一处使。

展望未来的旅途,张千禧也表明自己会秉持西大初心,专注于学习本身,始终不忘初心,以“朴实”的心态待人待己。而在张千禧谈到她的高光时刻时,她认为高光时刻不只是世俗眼光中的各种荣誉或保研,而是在一次次突破中不断提升的自己。她说:“我可以不仅让自己开心,我还可以帮助我身边我很在乎的人,我觉得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自己很高光。”成功尝试了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这对她来说去做成一个全新的东西,那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高光时刻。

治愈的故事:豆沙饼姐姐

张千禧说她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要感谢很多人,没有老师的帮助就不可能有她自己今天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没有朋友和父母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便很难坚持下来。其中张千禧着重点出来情绪价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精神上的帮助其实更重要。她讲述了于她而言一个特别重要的故事:

“在大三的时候压力特别大,我每天的快乐就是去东食堂买一个豆沙饼,因为那个是甜食,我每天都会去,这是我唯一可以放松的时候了。那个豆沙饼姐姐就认得我了,每天一过去就会冲我笑得特别特别灿烂。甚至在过节的时候会不收钱送给我一个豆沙饼,给我之前还会提前加热一下。后来她就掌握了我来的时间,哪天去早哪天去得晚她都记得,有一次我开会过了时间没有来得及去,第二天去她会说昨天给你留一个留到六点多你都没来。直到我大四她都会问我什么时候留校,说是你走之前你再来,我给你多拿几个饼吃。我真的很感动,她还会专门给我发微信说我今天中午包了饺子,我请你吃。”

其实大家就是萍水相逢,后来她知道我要毕业了,但是特别遗憾,我离校最后一天专门去了但是没见到她,因为她当时父亲做了手术回老家了,不在学校。因为遗憾我后来又专门去过学校一次,她也不在,就是这可能是我毕业最大的遗憾了,我还没有谢谢她。因为在我大三状态最差的时候,她给了我很大支持,每次去她都笑的特别灿烂。后来跟她一起卖豆沙饼的那个哥哥告诉我说“你知道吗?她本来在你来之前她心情也不好,但她一见你来她心情就特别好。”她说“你看漂亮妹妹又来了。”

再后来我跟我朋友一起去买,我买完饼之后朋友悄悄跟我说“你看见了吗?你去买饼她对你笑得特别灿烂,而且她每次都没有收你五分钱的纸袋子钱。”我一直以为就是那个价钱,朋友说:“不是,自己去买饼就是两块五毛五,然后自从我跟你去了几次后姐姐把我都认下了,我发现她给我卖饼的时候不收我那五分钱了。跟你一样是两块五没有那五分钱的袋子钱,我都注意到了,你看我跟你还能享受vip折扣。”

张千禧说起这个故事时仍然感触很深,她对西大这种温柔抱有深深的感激,其实这也就是张千禧说:“我们西大人都很淳朴,我自己好我自己很开心,我对别人好也让我特别开心。”这就是西大人身上一个“朴实”的烙印。尤其是在自己当时状态特别差的情况下,能有这么温暖的事情,真是特别治愈的事情,缓解了她在忙碌时面临的巨大压力,平常的这种生活里的小确幸真的很温暖。

学姐寄语

问及对学弟学妹的期许,张千禧说道“先成人再成才”。一定要先学会怎么样去做一个性格健全的一个好人,要学会在西大里去感受真诚、传递真诚,做一个完全意义上性格健全的好人,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取得一些学习和工作上的成就,成为一个有才的人,为母校多做出一些贡献,这同样是成长。不要放弃关注你身边的人,因为成才就是早晚的事情,重要的是一定要成为你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自己。到最后会发现每个人的成功拎出来都是千姿百态的,因为他们都在做自己。

百廿校庆祝福

在问及对于西北大学120周年校庆有何祝福时,张千禧表示希望学校能够得到更多资金上的投入和支持。西大就是值得,因为西大人时刻被这种厚重而温暖的感情而触动,西大对于学子们深沉的呵护与关怀,默默无闻的爱与付出令人动容。希望学校能够秉持朴实的特色风格和优势,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最后祝福学校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也希望西大人才能更好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