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灯光读历史
8月22日上午九时,“同心燃梦”调研小组来到了毛主席在延安环境最好的住址——枣园旧址纪念馆。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1996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纪之火”火炬传递活动采集“革命之火”火种的仪式在枣园隆重举行。枣园已成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园内原有几排窑洞和一些果树,1942年后陆续修建了几栋“品”字形小洋房,还在山上修了几十孔土窑洞,栽种了一些果树和花草。环境十分优美,在园内甚至有时能够见到前来写生的学生。
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这里,社会部搬住后沟。1943年至1947中央书记处在这里,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共七大,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抗战胜利后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景区现开放了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
幸福渠位于枣园院子右侧靠近山坡处,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渠长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顷。这条渠把枣园川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于是群众给它取名为“幸福渠”。毛泽东旧居位于枣园东北的半山坡上,与周恩来和朱德的旧居左右为邻,窑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边起分别为会客室、办公室、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住室。周恩来旧居位于任弼时旧居后的山坡上,为两孔石窑洞,左边是办公室,右边是寝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来就住在这里。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延园中央,为砖木结构。这里是当年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也是俱乐部,关于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确定的。
延安知青坚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对于五十多年前2.8万余名来延安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来说,那段独特的历史岁月,留下了他们在陕北大地抛洒青春热血的画面,这画面如繁星闪耀在历史的时空。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2.8万余名北京知青和北京干部,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下,陆续到延安插队,成为继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的又一个来延群体,是又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融合,构成了延安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想要在最短时间内读懂这段沉淀的历史,最好的选择便是走进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
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将这段历史浓缩,通过一幅幅记录北京知青心路历程的影像,一段段真挚感人的故事真实记录了那段激荡青春风采的难忘岁月,为传播知青文化,弘扬延安精神,在圆梦中华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发挥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
在展馆最后一个单元,放置了延安三个阶段的照片和近年的变化,分别是红军长征时期的延安城,知青下乡时期的延安城,以及今日的延安城,看到延安一点点繁荣富强,一点点变得越来越好,内心十分为革命圣地延安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