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政治理论学习

参考资料

2018年第13期)

新闻传播学院党委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

☆赤子之心写华章——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

2018年07月31日20:2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人事部门、宣传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各中管金融企业党委,部分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党组(党委),部分高等学校党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干部局、宣传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充分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树立牢固的家国情怀,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始终贯穿着伟大的爱国奋斗精神。把党的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需要我们更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让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爱国奋斗精神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对在全社会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团结引领服务知识分子的重要举措,对于把各方面优秀知识分子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形成不懈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广大知识分子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在新时代自觉弘扬践行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不辱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密切联系实际,扎实开展活动

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知识分子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服从服务大局,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注重政治引领、凝心聚力,突出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不断赋予爱国奋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1.全面加强宣传解读。上下联动,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宣传解读,迅速兴起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热潮。结合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集中开展践行爱国奋斗精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宣传。采取撰写理论文章、开发音视频资料、编辑出版图书、创作文艺作品等方式,对爱国奋斗精神和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事迹进行挖掘整理、解读阐释和艺术呈现。开展“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学习宣传活动。中央和地方有关新闻媒体要设置专栏,及时宣传报道活动开展情况。基层单位要充分利用所属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2.组织深入学习研讨。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指示,设计学习研讨主题,通过专题研讨、报告会、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知识分子中开展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讨论,切实增强对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要把爱国奋斗精神学习教育纳入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发挥党员知识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编印爱国奋斗精神学习读本,把爱国奋斗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建设和科研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

3.抓好专题研修培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将爱国奋斗精神作为知识分子国情研修、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研修培训大纲和课程板块。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要举办专题研修培训,重点组织中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学习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保护利用“三线建设”“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项目遗迹,挖掘有关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作为研修培训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重要载体。

4.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先进群体和个人选树工作,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统筹举办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学习老一辈和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要以博物馆、校史馆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平台,展示模范人物先进事迹,讲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故事。组织开展老科技工作者口述历史活动。

5.开展岗位践行活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开展活动与激发知识分子创新创造活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的奋斗激情,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基层单位要结合主责主业开展岗位创新、岗位建功、岗位奉献等创先争优活动,引导本单位知识分子从本职岗位做起,立足岗位自觉践行爱国奋斗精神。要广泛动员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研、国情考察、咨询服务等主题实践活动,感悟老一辈知识分子爱国奋斗之路,增进对国情党情的认识和了解。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实效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政治意识,把组织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细抓实。

1.明确主体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为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做好在本领域知识分子中开展活动的组织发动和推进落实。要突出各类学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实施主体,突出中青年知识分子等活动主体。基层单位党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活动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设计活动载体,组织动员和吸引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活动。

2.注重分类指导。要按照精准科学的要求,区分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类型单位,尊重不同层次知识分子群体特殊性,因类制宜、因人施教,提高活动针对性实效性。要把握节奏、注重长效,把活动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久久为功,形成一批学习成果、实践成果。要创新活动方式方法,使学习教育既润物无声,又触及灵魂。要及时总结推广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

3.加强督促检查。要严格责任落实,加强对活动组织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克服形式主义,防止空喊口号、做表面文章,确保活动深入基层、热在群众、取得实效。要把开展活动与关心关爱结合起来,完善落实各级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联系、感情交流和服务保障,以尊重关心服务凝心聚力,激励支持广大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创新奉献。

请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本通知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活动开展情况同时报告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宣传部。(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赤子之心写华章

——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80127 01 版)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安交通大学主持的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数量,西安交大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在交大人眼中,成绩源自学校一脉相承的“西迁精神”。上世纪50年代,中央决定将创立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迁至西安。1959年起,同根同源的西安交大与上海交大分别独立。交通大学在册的73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就有537人。他们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三秦大地上浇筑起又一所一流大学。

  时光荏苒,西迁精神历久弥新。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老教授的联名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西安交大不断擦亮西迁精神这块“金字招牌”。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支源源不断产出新成果的科研大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时代的贡献。”

  大局为先,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西安交大的正门坐南朝北,门头上四个大字——交通大学,与上海交大校牌式样相同。历史无法隔断,二者同根同源。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

  “我是乘坐第一趟‘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从上海来到西安的,火车就停在交大后门的徐家汇车站。”85岁的卢烈英教授说,“1956年8月10日那天,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扬,要登车的师生员工和家属有上千人,送行的也有几百人。”

  这是一趟不需要车票的列车,登车人手中的红色乘车证上,赫然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当年的青春年少,转眼已到耄耋之年。“要说西迁精神的内涵,我认为,首要的是胸怀大局、大公无私。”卢烈英说。

  “1955年5月,彭康校长向全校公布迁校决议后,各方都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跑西安’庆贺西迁。”82岁的朱继洲教授回忆道,“我们都是重点工业大学的师生,深谙国情,并未感到太意外,很快就掂出其中的千钧分量。”

  当时,上海到西安的火车路程全长1509公里。同学们在宿舍挂上绘制的地图或表格,每天统计跑完的路程,比赛看哪个班级先“到达”西安。每天清晨或下午,都有成群结队的男女同学在操场上奔跑。有人统计,全体同学实际跑的路程加起来有80455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

  等待的一年,学生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电制56班全体同学给时任校长彭康写了一封信:“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困难,和困难作斗争。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祖国每一块土地都是我们安家的地方。”

  “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国家培养了我们,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很光荣。”84岁的胡奈赛教授说。

  激情奉献,麦田筑起新校园

  还有两个多月,西安交大就要迎来建校122周年暨迁校62周年的校庆纪念日。如今的交大校园,四季风姿绰约,有春绿樱粉的温柔、夏长蝉鸣的悠远,也有秋凉梧桐的暖意、冬深雪漫的变幻。

  漫步校园,静静矗立的饮水思源碑,提醒师生不忘爱国之信念、感恩之心怀;大气宏伟的钱学森图书馆,夜深仍亮着一盏盏灯……

  63年前,这里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

  西安交大西迁纪念馆悬挂着两幅老照片,让人感慨不已。照片摄于1955年5月10日。一幅是彭康校长与5位教授身着朴素便装,行走在西安城外成熟在望的麦田中。另一幅是大家驻足田垄,面朝广袤的黄土地,擘画学校的未来。

  “我们当时在田野考察,在麦田里边走边看。钟兆琳、朱麟五两位教授看了这块地方后,都高兴得跳了起来。”王则茂教授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面对如此开阔的平原沃野,再比较局促拥挤的上海徐家汇,大家都很满意。”

  陕西省和西安市全力支持交大西迁,新校址敲定了——城墙东南角外,千年前唐朝兴庆宫遗址之上。

  校园基建工程正式开始,工期很紧,基本是边设计边施工。为不耽误来年开学,交通大学把基建科全部搬到西安,工作人员就住在工地上的工棚里。工地上有2700名工人在劳动,最多的时候达4000多名。“我们是为西北工业基地兴建工业大学的!”建筑工人以战斗姿态投入交大的建设。

  转眼就到了1956年秋,先后已有4000多位师生员工登上专列来到西安。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学校隆重举行了在古城西安的第一个开学典礼。

  学校虽已初具规模,可以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但因为还在建设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乡野之中喧闹的大工地。

  “学校还没有正门,时值初秋,沙坡村庄稼已收割完,坟堆纵横,尽是荒凉;校园的梧桐、樱花、草皮都需要从南方移植过来;食堂是暂由几个柱子支撑、外面裹着塑料布、临时搭建的小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卢烈英教授唏嘘不已。

  去年逝世的刘燕鏕教授生前写过一篇文章:“漫步在西安郊区的原野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座座塑料大棚,总会回想起学校的草棚大礼堂,大概坐落在如今图书馆西北角对面的花园处。这幢建筑由好多粗壮的整根毛竹捆绑在一起搭建而成。”

  由于建筑物资紧缺,学校总务部门想办法请来了南方的能工巧匠,运来南方的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师生和市民啧啧称奇的草棚大礼堂:地是黄泥地,顶是茅草盖,能同时容纳5000人开会,虽然冬冷夏热,但能遮风避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员工大会、文艺演出、放电影、开音乐会,都在这里举行。师生们对这段记忆印象深刻,草棚也成了迁校后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胡奈赛教授那时刚刚毕业留校任教。“说实话,我那时真没觉得有什么困难。老师们的困难就多了:上有老、下有小;师母们到西安外单位工作,交通不便,工作条件差;孩子上学离家远,医疗条件跟不上……”

  当时,许多青年教师常年与爱人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褚家麟教授的爱人是上海建筑设计院的骨干,单位不同意她来西安,她在上海带着两个孩子与褚教授长期分居,两人先后病故于上海和西安。

  1956年开学典礼的第二天,校园里响起《东方红》,“同学们早上好!交大广播台今天第一次播音开始!”听着熟悉的音乐,同学们的心融化了。

  87岁的陈瀚教授回忆起往事,没有一句抱怨。“秋天雨水特别多,校园在搞基建,沟沟坎坎,我摔过两次。走进教室一身泥污,脸上还留有一些泥巴,学生们笑了,我也乐了。当时大家并不感到苦,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把学校迁好,让交大这块牌子永远闪光。”

  自强不息,内陆崛起一流大学

  “迁校的困难是一时的,建校的过程更艰苦。现在说我们是西迁老教授也不假,但是担起教学科研大梁的真正主力是我们的老师。”胡奈赛教授念念不忘师恩。

  西迁教授中,周惠久、陈学俊两位先生起了很重要的带头作用。前者是胡奈赛的老师,后者当年西迁时36岁,是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们于1980年第一批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称院士)。

  “我的老师周惠久先生,1909年出生,西迁时不到50岁,和夫人一起过来的。”胡奈赛翻开老教授当年编的教材《金属材料性能》封皮,首页是周先生的照片。周先生坐在校园的长椅上,身穿西服,戴着眼镜,淡定从容。这套书共有5册,对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材料强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周先生‘文革’时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宝鸡石油机械厂扫厕所。有一次回来他跟我讲,他在厂里扫地时听到隔壁有人说机器上有个吊环出问题了,不知道怎么修。他就赶紧进去跟工人讲,谁知被人家说‘靠边站,不要多管闲事’。但最后吊环还是按他的方法修好了,老师很开心。”说着说着,胡奈赛的眼圈红了。

  邓曾杰教授回忆恩师:“周先生上课的时候,除了五六十位学生,校内有关教研室的教师,西安地区有关学校和单位的人员以及外地进修人员都来旁听。120个座位的大教室座无虚席,许多人带着凳子赶来,台阶上、窗台上都坐满了人。”

  上世纪70年代,国内仿制的苏联、美国油井吊卡“傻大笨粗”,生产极为不便,周惠久教授带领教师学生深入宝鸡石油机械厂攻关,研制出的轻型吊卡重量仅为仿苏产品的45%、仿美产品的60%,而强度更佳,受到石油生产一线的欢迎。

  比周教授小10岁的陈学俊教授,早年深造于美国普渡大学,是我国锅炉专业的创始人。他的夫人袁旦庆是电工学教研室副主任,1957年,夫妇二人带着4个孩子,注销上海户口,房子送给上海市房管局,随着第一趟西迁专列来到西安,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这里。

  有人认为陈教授太吃亏,如果保留到现在,那两间在上海牯岭路的房子很值钱。老先生回答:“既然选择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牵累,钱是身外之物。”

  耄耋之年,两位白发教授常常在傍晚结伴而行,散步于校园绿篱花径中,所到之处都是师生亲切的问候。2013年,袁旦庆先生以95岁高龄故去。2017年7月4日,最后一位西迁教授陈学俊先生逝世,享年99岁。

  据统计,1956年交大在册的737名教师中,迁到西安的有537人,占教师总数的70%多,其中包括教授25人、副教授23人、讲师141人。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默默耕耘在三秦大地。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所有师生的努力奋斗下,学校迎来发展的辉煌。”胡奈赛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安交大相继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高校。2017年9月,西安交大入选国家一流大学A类建设名单,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西迁的年轻学人也成长起来,挑起大梁,先后有11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称号。

  2016年西迁50周年之际,学校研究总结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才能深切体会到这16个字凝结的无数激情、热血、奋斗和青春芳华。

  弘扬传统,为新时代作出新贡献

  西安交大校园西南角,是落成不久的西迁广场。广场上一幅幅迁校浮雕,引人遐想,上海火车站送别时的不舍、西安迎接时的热烈……西迁,仿佛就在昨天。

  每到夜晚,26束灯光就会点亮广场,紧接着浮雕上的八个脚印亮起,如西行的脚步,一步一步迈向前方,提醒着师生,西迁精神要代代传承。

  80后教授刘文凤,西安交大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她发现了锆钛酸钡钙的强压电效应,为无铅材料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能,已获一项国际专利、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文凤说:“我家在天津,但觉得西部更需要我,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更大。上学的时候,就经常听陈学俊院士、彭康校长等老一辈西迁教授的故事,耳濡目染,慢慢培养出一种归属感。”

  “彭康校长带领学校西迁以后,成立了核物理、计算机、自动化、半导体等7个新专业,都是非常重要、急需的专业。”81岁的鲍家元教授说,“我是计算机系的,对新专业的作用感受最深,整个西北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与我们密不可分。现在更能深刻体会中央做交大西迁决定的良苦用心,不仅仅是精神,也把科学技术的种子播撒在西北大地。”

  迁校以来,西安交大累计培养25万名大学生,1/3以上工作在西部;培养出的33位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这一切,为西部工业发展奠定了高等教育基础。

  “我们这些老交大人也常常思考西迁为什么能够成功。”胡奈赛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蒋大宗教授说是因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无比信赖、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以及领导对群众的爱护和尊重。我觉得分析得特别好,就记在随身带的本子上,随时讲给同学们听。”

  15位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有了给总书记写信的想法,想给总书记讲讲心里话。“我们觉得时候到了。报告里面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当时我们迁校的初心,就必须继续解决好这个问题。”卢烈英说,“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时代交大人要有新作为!”

  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渭河之边,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正在拔地而起,上百座塔吊,近万名建设者正在打造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20年全面投入使用后,这里将成为世界级科技中心,国家级科技成果研发转换平台,也将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

“未来这里将集聚不少于3万人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吸引至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表示,西安交大将永远把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奋斗指南,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交大特有的贡献。



新闻传播学院政治理论学习参考资料2018年13期.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