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督学、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国家语委审音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语用司原司长姚喜双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利用网络平台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抗疫诗词活动的策划与朗诵”的报告。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中心组成员、各党支部书记和学院师生以及多名朗诵爱好者参加了报告。报告由新闻传播学院王春泉教授主持。

姚喜双根据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结合播音员主持人具体业务,从“整体诗词活动策划”及疫情期间“朗诵作品的策划与选取”入手,激励大家以艺术的力量抗击疫情,用声音的力量凝聚人心,用饱满的创作激情彰显家国情怀的使命担当,让大家充分体悟到了声音的魅力,深刻感受到了播音学子的时代使命。他结合时下热点,讲述了疫情带来的危难与机遇。他说,新冠疫情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为医疗经济、智能制造、在线消费等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样,声音的作用也在疫情中更加凸显,大量优秀的有声语言作品应运而生。对于科研工作,疫情期间的众多专题节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疫情期间也是推广普通话、纠正读音的最迫切时期。同时,通用语言更有利于抗疫救灾的医治的特点也催生了“生存普通话”领域。

姚喜双还与大家分享了西湖诗会的成功经验,凝练总结为活动策划的“四要素”和“四保底”。他强调,在“四要素”中,意义是前提,其次是搭建优秀平台,第三是调动队伍积极性,第四是与时俱进。而“四保底”是一切活动必须注意的行为规范,分别是抓好法律底线,重视版权、抓好政治外事底线,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抓好真实底线,确保逻辑可靠、抓好常识底线,注重用词规范。

最后,姚喜双以《庚子清明举国公祭》与《天仙子·援鄂医疗队离汉有感》两篇具体文章为例,用专业理论具体指导朗诵艺术的呈现。

讲座结束后,姚喜双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列举了罗京、林如、雅坤等著名朗诵艺术家的故事,鼓励西大播音学子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是面对怎样的问题,其最本质的解决方法,仍是回归备稿六步,分析作品本身特有的感情色彩和社会意义,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将稿件完美表达出来。

C5B548EB108CFDF47486ABFF789_49EE4CE8_37338.png

41B39EBC2A5C9FC6CF9B01B5F2C_19D45DB0_592A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