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播音专业联合西咸融媒创新打造《游读中华经典》网感微节目,学子化身文旅推荐官解码西咸现代化图景

作者:    时间:2025-08-11    阅读:



中华经典诵读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锤炼语言功力、厚植文化底蕴的核心业务领域。西北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始终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勇担服务区域文化传承与形象传播的时代责任。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宏观决策重点项目“文旅短视频活化传播中华文化记忆的创新路径研究”、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专项项目“丝路文化认同教育视域下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课程《出镜记者报道》建设”等科研、教研平台,专业团队坚持将前沿理论深度下沉至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师生们在鲜活的田野实践中敏锐捕捉问题,反哺理论选题更新与教学理念迭代,走出了一条“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诵读教学创新之路,持续探索中华经典在新时代的表达范式。

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发展,西北大学播音专业与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合力锻造既精于地方叙事、又能创新表达的全媒体文旅传播生力军。2025年8月,双方倾力打造的《游读中华经典》系列网感微节目第一季《跟着经典游读西咸》即将精彩上线。刘欣悦、黄宇姝菡、魏欐、拓善敏、赵馨漪、孙艺凡、娄子棋、陆昭衡等8位24级播音学子将以“文旅推荐官”的全新身份,运用青年视角深度解读国家级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与澎湃脉动。同学们将分为4个创作小组,以时下风靡的Citywalk城市漫游为形式载体,巧妙地将《诗经》的淳朴风韵、边塞诗的雄浑气魄、陆羽《茶经》的悠远意境等中华经典瑰宝,沉浸式融入西咸新区四大文化地标——“诗经里”小镇的诗意栖居、茯茶小镇的茶香氤氲、丝路欢乐世界的异域风情、昆明池·七夕公园的浪漫传说。经典文本与新区风貌在青年人的创意解读、古今对话中碰撞交融、古韵新生,古老篇章由此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

项目监制、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安定表示“《游读中华经典》项目是学院推动‘新文科’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它创造性地将经典诵读教学从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场域,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通过亲身感知地方文化、讲述发展故事,实现专业技能提升与文化素养深化的有机统一。这种‘接地气’的研学模式,不仅有效激活了经典的生命力,更精准对接了区域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培养‘懂中国、爱地方、会表达’新时代传媒人的重要探索。”

这一实践项目鲜明体现了西北大学播音专业“经典为魂、地方为根、青年为声”的教学探索内核。专业建设始终瞄准培养精于基层传播、地方传播的数字视听叙事人才目标,积极联合区县融媒力量,以鲜活的在地故事为载体,不断开拓城市形象叙事的新维度与新高度。当青年学子的琅琅诵读在“诗经里”的亭台楼阁间回响,当古老的《茶经》智慧在茯茶小镇的袅袅茶烟中焕发生机,经典便不再是尘封的文字,而成为青年一代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共同书写的崭新篇章。

项目指导老师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殷航老师谈到“我们鼓励播音学子在丈量大地中阅读中国,在对话古今中传承文脉。这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锤炼场,更是青年学子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深情体认与共情传播。《游读中华经典》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青春接力未来,西北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让中华经典之声在时代浪潮中愈发铿锵嘹亮,助力更多动人的地方故事通过青年之声传得更广、更远、更深入人心

项目业界导师、西咸新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王鹏谈到,文化深度与网感表达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文化深度是根基,网感表达是桥梁,唯有深刻把握文化内核,方能使年轻化表达避免流于浅薄。西咸新区各景区本身即是活态文化载体:丝路欢乐世界蕴藏文明交流互鉴的密码、茯茶镇延续着茶马古道的历史文脉。各位同学在内容创作过程中,需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肌理,精准定位其与当代受众情感共鸣的连接点,让经典在传播中既不失分量,又能轻装上阵。

项目负责人24级播音专业学生刘欣悦谈到,从在西咸景区实地锤炼镜头表达能力,到与团队共同探索以年轻化方式诠释《诗经》等经典,每一次方案的优化都是对“文化深度与网感表达相统一”理念的践行。此次实践也让我更加理解老师们所言的“文化传承青春接力”——传承并非对经典的机械复述,而是以专业素养赋予其当代生命力。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传播效能的过程,实为难得的成长契机。

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系列网感短视频节目《游读中华经典》系列第一季《跟着经典游读西咸之经典“西”游记》近期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文稿:刘欣悦、黄宇姝菡、魏欐、拓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