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播音专业“启声”团队推普润乡促振兴,探索基层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者:    时间:2025-08-11    阅读:



近日,我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启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队圆满完成在陕西省平利县开展的“经典润乡土”基层传播品牌实践。作为深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八年,并连续三年入选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优秀集体,“启声”团队坚持以“经典润乡土大调查”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区县乡融媒报道实践”为双引擎驱动,持续深化以推普为媒介、以文化促振兴的‘五进’实践”典型模式。此次活动聚焦推普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专业课堂延伸至秦巴山乡,在火热基层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融党建引领、思政育人、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育人路径。

“启声”团队深入平利县乡村、学校、单位、社区、现场,以“五进”实践精准对接基层所需。在西河镇磨沟村见证千年的栓皮栎古树下,志愿者们用标准普通话深情讲述古树蕴含的乡土文化及生态智慧,巧妙融入《平语近人》经典论述,贯通政策理论,激活文化根脉,让党的创新理论随标准语深入民心;面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语言教育资源短板,团队创新引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数字资源、科大讯飞智能评测系统及自研“启声”APP,通过趣味教学、经典诵读与即时智能反馈,打造沉浸式语言课堂,并为当地教师提供专业培训,致力培育“带不走”的推普力量;在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开展“普通话+政策宣讲”专项培训,通过情景模拟提升基层干部运用标准语精准解读惠民政策能力,有效破解“方言怕误会”困境,助力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依托社区“古树推普角”、“青莲学堂”等阵地,团队系统培训当地青年骨干,在汉江支流坝河旁引导留守儿童自信表达,在长安社区“六小课堂”组织当地儿童诵读《秦腔》《木兰辞》等经典。并在“‘理’响平利,‘声’入群众”活动中演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七律·长征》等名篇,以语言凝聚共识,培育文明乡风。深入东坝村竹编工坊、豆腐坊等生产一线,志愿者们将推普与产业深度融合,将标准发音讲解融入非遗技艺展示,将产品推介话术嵌入技能培训,指导“新农人”用“标准语+乡土味”讲好产品故事,拍摄“最美乡村推介官”系列视频,切实助力“深山好物”借力语言出圈。

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同学们扎根基层新闻现场,全方位锻炼全媒体基层传播人才所必备的新闻采写编评播创及多模态生产分发能力。依托齐越艺术社微信公众号平台,团队全真仿拟媒体中央厨房模式,发布主题推送20余篇、短视频新闻15部。师生新闻采写作品《古树年轮刻传承,两代丹心映振兴巴山深处的“张桂梅”》《校地携手“声“入童心》《“声”动坝河:普通话绘就平利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等在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台、陕西农村报、西北信息报、西安广电原点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西西新闻、安康日报、平利县融媒体中心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发布。陕西省文明办“文明陕西”视频号、公众号专题报道、西北大学官方视频号发布活动视频。

此次平利之行,生动诠释了我院“通天气、聚地气、耕基层、精叙事、善传播”的特色实践育人模式。在学院有力指导下,团队将党建引领与思政育人贯穿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社区工坊,将镜头对准基层百姓。青年学子们通过“行走的课程思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场景中,在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生动载体前,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前沿,深刻体悟国情党情民情世情,锤炼了讲好基层故事、服务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卓越复合型全媒体传播能力。近年来,播音专业以“经典润乡土”基层传播品牌实践为载体,在鲜活现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真问题、获取创意来源,进而转化为论文、项目、作品。通过“课赛融通”,“政、产、学、研、赛、创”协同机制,在大创、互联网+、新媒体创意大赛、大广赛等学科赛事中获得省部级、国家级奖项数十项。播音专业本科生以独作在CSSCI、历届北核发表论文十余篇。播音学子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厚基础、强能力,提升问题导向与研究意识,为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启声”团队的推普实践覆盖平利县3镇5村,累计培训村民、儿童、基层干部800余人次,拍摄的“最美乡村推介官”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2万次。团队与平利县委宣传部、长安镇、西河镇、城关镇等乡镇街道党工委构建校地联合党建机制,探索出“党建+思政+专业+社会服务”融合发展路径。

八载坚守,步履铿锵。“启声”团队以专业之能服务国家战略,用“五进”足迹在平利大地镌刻下“语言通、文化兴、产业旺、民风淳”的振兴密码。学院将继续依托“双引擎”驱动,引导师生深耕基层沃土,培养更多深谙国情世情、掌握全媒技能的复合型基层传播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建设贡献坚实的西大新传力量。



文稿:贾智奥刘欣悦、黄宇姝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