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这条纵贯华夏腹地的母亲河,以奔涌千年的姿态成就了南水北调的国家命脉。当她的清流穿越秦岭淮河,润泽北方土地时,另一场无形的“调水”工程正在秦巴山间悄然展开——西北大学“启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在陕南“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让普通话的声韵如汉江碧水般浸润乡土。
2025年7月中旬,陕西省平利县西河镇坝河畔,潺潺水声与西北大学“启声”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的朗朗诵读在此交汇。坝河不仅是汉江最大支流,更是孕育女娲传说与仰韶文化魏家坝遗址的摇篮。这支团队架设的不仅是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一场跨越地理与文明层级的双重滋养:汉江之水解北方土地之渴,标准之音弥合沟通之壑。当江河的奔流与语言的清响共同激荡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关于水土共生、文明互哺的当代寓言正被重新书写。
两代人的接力
暮色时分,平利县西河镇磨沟村那棵1500年树龄的栓皮栎古树下,黄宇姝菡的朗诵声穿透时光。这位西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与这片土地有着血脉相连的羁绊——她的父亲黄淋,曾是西河镇三合村扶贫第一书记,用脚步丈量一百多公里的山路,带领村民将贫瘠的村庄蜕变为“因山水而美,因旅游而富”的美丽乡村。当她诵读父亲写在扶贫日记中的《再见,平利三合》时,“父亲用脚步丈量的山路,如今已开满乡村振兴的花朵”一句,让在场听众唏嘘不已。两代人的奋斗,在古树的年轮里刻下了乡村振兴的诗篇。
日记里的温度与回响
黄淋扶贫日记中“带去的衣物被褥都留给他们了,不是念想,是一点点能捂住的温度”的句子,被女儿黄宇姝菡在宣讲时反复吟诵。那本泛黄的日记本,记录着从“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到公路通达、产业兴旺的巨变,而今又成为“启声”团理论宣讲的鲜活教材。当村民们听到“对于贫困户来讲,不需要记住谁,知道为了谁就行了”时,认可的掌声与坝河的涛声共鸣,诠释着驻村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
千年古树下的精神图腾
西河镇磨沟村的千年栓皮栎树,是这场振兴叙事最厚重的见证者。树荫下,“启声”团队成员从“活着的时空胶囊”“生态与文化的双料宝藏”“托举乡村的未来伞”切入,讲述古树和乡村振兴的故事;在理论宣讲会上,村民们从黄宇姝菡的诵读中,听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政策如何化作菌菇大棚的丰收、养牛场的欢腾。这棵镌刻着山河岁月的古树,既是生态保护的象征,更是乡村振兴征途上两代人精神接力的图腾——女儿用声波传递希望,父亲用汗水浇灌土地。
声波与清流的混响
在魏家坝仰韶文化遗址旁,山乡的留守儿童在草坪上席地而坐,服务团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推普传播活动;在女娲山村退休教师叶世平夫妇为留守儿童开设的课堂上,志愿者们给留守儿童传授了朗诵技巧。经典诵读声中,孩子们触摸到文字之美,也让传统文化在深山里扎下根;在东坝村,非遗技艺的普通话讲解让传统工艺焕新。这场“推普+生态”的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村民和留守儿童的普通话达标率,更让语言成为展示乡村魅力的窗口。
从坝河到汉江,从推普课堂到古树浓荫,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传奇。正如黄淋所言:“扶贫是打通血脉,推普是疏通神经。”当南水北调的清流与普通话的声波同频共振时,每一滴北上的江水都带着源头的乡音,每一句标准发音都跳动着振兴的脉搏。在这片女娲抟土造人的发祥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奏曲,正由两代奋斗者的汗水与青春共同谱写。